肾病百科

肾源性尿崩症

肾源性尿崩症(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 (NDI))主要是源于肾脏病理的一种尿崩症。这是相对于中央/神经性尿崩症(neu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),神经性尿崩症是由抗利尿激素(ADH/精氨酸抗利尿激素(AVP)水平不足所造成。肾源性尿崩症是由肾脏ADH的不当反应所造成,从而导致肾在除去"游离水"free water)以形成浓缩尿液的能力降低。

 

血浆ADH正常存在或增高的情况下,肾脏不能浓缩尿液而持续排出大量稀释性尿液的病理状态,是一种罕见的肾小管功能异常性疾病。这种过量摄水和低渗性多尿的状态,可能是由于正常生理刺激不能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所致。肾性尿崩症(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)是一种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,表现为多尿、烦渴及持续性低张尿。病因可为遗传性和继发性,遗传性为伴性遗传性肾小管疾病,又称为遗传性或原发性抗垂体后叶素性尿崩症,也可称为家族性肾性尿崩症。继发性者可发生于各种慢性肾脏病(如梗阻性肾病、间质性肾炎、慢性肾盂肾炎、高钙血症、失钾性肾病、肾结核、肾髓质囊性病等),多发性骨髓瘤,肾淀粉样变,药物损害(如地美环素、甲氧氟烷、长春新碱)等。后天性患者由于肾脏和肾外疾病的抗ADH作用和()破坏了肾脏髓质间液的高渗状态,使尿液浓缩受到一定影响,故又称为继发性或不完全性抗ADH性尿崩症。

我要咨询

药品 | 病理 | 病例 | 医生

输入您需要了解或查询的关键词,选择需要查询的方向

知识库查询

Get Start A Best Solutions For Business

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,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,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.

立即
投稿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